24491
不甘落后于國外對手,國內廠商正加緊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農業(yè)生產體系發(fā)光二較管面板,OLED)的產業(yè)化布局!
2008年1月15日,昆山維信諾公司內部人士向《IT時代周刊》透露,該公司總建筑面積達3萬平方米的OLED面板廠區(qū)基本建設完成,相關設備正陸續(xù)安裝,預計今年下半年即可大規(guī)模量產。據介紹,此工程總投入資金為7億元左右,技術提供方為大學,建成后主要生產3英寸以下小尺寸新顯示面板,年產量1000萬片。
資料顯示,新顯示技術由于無需背光燈,屏幕將更加輕薄,可視角度更大,被認為是取代液晶的下一代平板顯示主角。正是鑒于它廣闊的市場前景,國內外相關廠商無不積較投身其中。2007年12月19日,日本三大電子巨頭——電器、和日立還通過參股方式,建立了較早的OLED企業(yè)聯(lián)盟(參見本刊2008年1月5日143期《日企結盟問計新技術思路太超前或遭市場說不》)。在國內,除了維信諾公司外,神彩全部和四川長虹也在籌建自己的OLED面板生產線。
雖然國內廠商一改以往等技術成熟后再切入市場的習慣作法,但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它們在新技術的產業(yè)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年1月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CES展上,、三星分別展示了27英寸和31英寸新技術電視機。尤其是前者,其去年12月推出的11英寸OLED電視已經實現(xiàn)量產。
“本土企業(yè)欲以技術掌控未來平板顯示市場固然令人鼓舞,但道路注定艱辛?!狈治鋈耸咳缡钦f。
吸取教訓
截至目前,顯示產業(yè)已經走過了CRT和液晶兩個發(fā)展階段。在這過程當中,盡管國內相關企業(yè)都是在顯示技術成熟后才開始進入,但市場命運并不一致。
CRT時代,國家曾為發(fā)展彩電業(yè)推行了“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該工程共引進286條彩電配套電子元器件生產線,彩電國產化水平因此達到了95%以上。這種以CRT電視整機為主體,配套元器件為輔助,品種齊全,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完整工業(yè)體系,打造了一條低成本且技術可以不斷更新的產業(yè)鏈,使本土企業(yè)得以和外資企業(yè)抗衡。但到了液晶技術興起階段,動輒上百億元一條的5代線建設成本,使國家不得不三思而后行,國內液晶產業(yè)鏈因此一直處于斷裂狀態(tài)。
目前,約占整機成本70%的液晶面板生產線成套設備、高等前工序核心設備以及測試設備無一不依賴進口。而在其他平板顯示器件,尤其是中大尺寸顯示器件中,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背光模組和芯片等上游配套能力也是長期空白。雖然安彩高科與彩虹集團先后投入資金了TFT-LCD玻璃基板項目,萊寶、南玻集團和比亞迪也已涉足彩色濾光片領域,但在尺寸、光學性能上,它們的產品與國外仍存在非常大差距。所以,大部分業(yè)內人士認為美國康寧、日本旭硝子、電氣硝子和板硝子等作為國內大尺寸液晶玻璃基板核心供應商的地位一時還難有改變。而驅動芯片方面,占據大部分國家液晶電視驅動芯片市場超過60%份額的美國Trident、晨星公司以及聯(lián)發(fā)科技也基本上壟斷了中國市場。更讓人心痛的是,上述部件在整個平板顯示產業(yè)鏈中利潤率較高(達30%以上)。
2007年初,某市場研究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由于80%的零部件都來源于進口,2006年長虹、康佳、海信和TCL等本土電視廠商都有盈利,但毛利率較以往已普遍下降。此外,2007年以來,在華外資品牌大打平板電視價格戰(zhàn),并有意提高了面板等上游資源的供應價格。失去了成本優(yōu)勢的國產品牌劣勢頓顯,1-7月,中國國內市場外資品牌平板電視的市場份額超過了50%!
“國內廠商對新顯示技術的熱衷,顯然是吸取了經驗教訓。”信產部調研員張春生認為,“平板顯示產業(yè)只有把顯示面板制造環(huán)節(jié)做大做強,并推動上游材料和設備的配套,才有利于成本控制和降低競爭風險。”
據悉,從1996年起就開始從事OLED的基礎技術研究。2001年底,它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建立維信諾公司。次年,維信諾公司建成國內首條OLED中試生產線,并在2003年下半年實現(xiàn)屏及模塊的小批量生產,為今年下半年的大規(guī)模量產打下堅實基礎。而在去年4月,首期投入資金額為12億元的神彩全部OLED面板生產線,也在南沙開發(fā)區(qū)動工興建。它計劃在今年5月投產,預計年產2000萬片全彩顯示屏。長虹則在同年12月15日宣布與高新投入資金集團共同出資6億元,成立“四川虹視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并控制了60%的股權。按照規(guī)劃,新公司將以新顯示屏及模組的研發(fā)、制造及銷售為主業(yè)。
仍有差距
市場研究機構iSuppli曾預測,2007年大部分國家OLED電視的供貨量僅有3000臺,但2013年以后供貨量會大幅增長,達到280萬臺。在2007~2013年的數年時間里,OLED電視銷售額將從200萬美元激增為1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206.8%!另一方面,從索尼量產的11英寸電視產品的市場反應上看,雖然其高達1700美元的價格與40英寸液晶電視相當,但目前索尼的月訂貨量已經打破8000臺,是它生產能力的4倍以上。在這種市場背景下,國內廠商對新顯示技術產業(yè)化的積較態(tài)度,贏得業(yè)內不少人的稱贊。但即便如此,還是有聲音指出,國內企業(yè)與國外企業(yè)之間依然存在很大差距。
持上述觀點的人士認為,與國外6000多項OLED專利數相比,目前國內企業(yè)不足200項的專利實力顯得異常窘迫。他們指出,維信諾公司的OLED項目的確是完全建立在清華大學自有技術基礎上,其產業(yè)化被定義為我國顯示產業(yè)的“里程碑”并不為過。而與此不同的是,神彩全部與長虹相關項目的技術主要還是來源于國外:神彩全部直接得益于夏普和富士通,長虹則是沾了其已收購公司——韓國歐麗安的光。這也意味著國內OLED產業(yè)仍不能真實擺脫CRT、液晶時代的專利費噩夢。
“在OLED產業(yè)化方面,我們至少落后國外5年?!比涨?,長虹副總經理巫英堅就國內的發(fā)展現(xiàn)狀(到2007年底還沒有一條OLED生產線大規(guī)模量產)一針見血地指出,“國內企業(yè)的追趕者角色仍沒有絲毫改變?!?/P>
當前,無論是維信諾公司、神彩全部,還是長虹,它們所投入資金項目生產的OLED面板皆在3.5英寸以內。而據本刊記者了解,早在2004年,、索尼及三星、LG等二十多家國外企業(yè),就實現(xiàn)了中小尺寸產品的量產,并將其廣泛應用于手機、數碼相機和汽車電子等方面。2007年前三季度,世界前三大OLED面板生產商——寶島錸寶、韓國三星和日本先鋒的出貨總量打破8000萬片,占據了手機屏領域60%的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繼去年12月索尼推出11英寸OLED電視產品后,三星也于今年1月在美國CES展上推出了31英寸的同類產品,并且這款產品打破了OLED電視以往不足1萬小時平均壽命的致命缺點,達到了2萬小時,縮短與液晶電視平均3萬小時壽命的距離。而索尼中國有關人士日前甚至還公開表示:“2009年把OLED電視做到40英寸以上!”
危險邊緣
作為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OLED的研發(fā)工作受到我國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早在“十五”期間,國家“863計劃”就曾將其列為“高清晰度平板顯示專項”的要點攻關項目。到了2007年12月18日,國家發(fā)改委再次在下發(fā)的《實施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yè)化專項通知》中,將它作為要點支持對象。業(yè)內普遍認為,這將大大減少本土相關企業(yè)的后顧之憂。話雖如此,維信諾公司、神彩全部和長虹等企業(yè)卻不得不面對其他非政策方面的問題。
市場研究機構Display Search深圳代表處市場總監(jiān)張兵認為,國內企業(yè)要想在未來擺脫外來專利壓迫,首先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所有在OLED產業(yè)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技術難題。如壽命短暫,面板浪費嚴重(隨切割尺寸加大而加劇)等問題。“但很顯然,由于目前它們還集中在小尺寸面板領域,以上所列問題還暫時與它們無關?!睆埍赋?,對于國內廠商來說,真實危險的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在液晶時代兼顧新顯示技術的發(fā)展。
在張兵看來,目前影響OLED替代液晶的因素除技術不成熟外,平板顯示產業(yè)主要廠商的態(tài)度也同樣在發(fā)生著作用。他說:“索尼、三星和松下都有自己的大尺寸液晶屏或等離子屏生產線,這些總投入資金額超過500億美元的面板工廠要回收成本至少還需5年時間,在此之前,它們一般不會讓新技術取代液晶。而對國內企業(yè)而言,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的發(fā)生:一是如果它們現(xiàn)在發(fā)力OLED的研究和產業(yè)化,可能會完全失去在液晶領域的話語權;二是近幾年來,為改變上游資源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不少本土彩電廠商正努力建立自己的液晶面板生產線,倘若OLED替代趨勢突然加強,這部分投入資金必然打水漂?!?/P>
2025-05-09
2025-05-08
2025-05-07
2025-04-29
2025-03-21
2025-03-21
2025-03-18
2025-03-14
¥1/平方米
面議
面議
面議
面議
0條評論
登錄最新評論